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有效提振了信心、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1-8月,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部分行业增长动能偏弱,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一、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工业经济稳健运行。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位居全市第10,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增速与1-7月增速持平,位次提高一个。制造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1-8月份,全县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13.3%,拉动全县增长1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规上工业增长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不足。1-8月份,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6.7个百分点,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1%,低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5.8个百分点,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1-8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位居全市第11,低于全市0.3个百分点。增速比1-7月(5.2%)低0.3个百分点,位次提高一个。整体投资保持增长态势。从产业结构看,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占总投资4.1%、65.1%、30.8%。其中,一产、三产投资同比下降42%、4.6%,下拉全部投资增速2.4、1.2个百分点;二产投资同比增长18.9%,拉动全县投资增速8.6个百分点。投资运行总体呈现明显“一快两慢”态势。
(三)消费品市场增势良好,服务消费潜力继续释放。1-8月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6亿元,同比增长6.1%,位居全市第12,低于全市0.5个百分点。增速比1-7月(6.3%)低0.2个百分点,位次不变。其中,8月当月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8796万元,同比增长12.9%;1-8月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7.15亿元,同比增长15.1%。分消费类型看,8月当月限额以上单位的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均稳定增长,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2.5%,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5.8%。分经营地看,城乡市场齐头并进,8月当月限额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6%。
(四)“四上”企业入库稳步推进。1-8月新增“四上”企业共41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2家。9月份新增“四上”企业3家,其中科研1家、文体1家、商业1家。
(五)商品房销售面积。1-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9%,居全市第1,比1-7月(3.6%)提高2.3个百分点,位次提高两个。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拉动力差。一是新开业(投产)企业少。今年新入库的工业企业均为规下转规上企业,产值同期基数较大,多数企业本年实现正增长难度较大。二是截至本年8月份,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对全县工业经济贡献率仅为1.96%,拉动全县0.19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二)警惕投资结构不均衡问题。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占总投资4.1%、65.1%、30.8%。从数据来看,全县的投资增速主要由二产拉动,一产、三产则在整体增速中起到消极作用。但二产的高增速受项目影响较大,难以保持对整体增速的持续拉动,因此依赖个别产业拉动整体增长的模式可持续性较弱。房地产投资仍然低迷。受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销售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低迷。1-8月,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且降幅逐月增大。从开工情况看,全县1-8月仍无1个新入库房地产开发项目,缺少新项目、大项目的支撑。随着在库项目逐步完工,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会继续下滑,需要引起重视。
(三)批零企业发展疲软。批发业增长乏力,传统批发企业转型缓慢,对社消零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零售业竞争压力加大,尽管限上企业表现突出,但中小零售商户受电商冲击及租金上涨影响,经营压力较大,部分商户出现“闭店”现象。零售业中石油制品类企业增速下滑明显,8月当月石油制品类企业实现销售额1908万元,同比增速仅6.6%。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强化重点企业运行监测。摸清重点企业的生产形势,高度关注用电量、工业增值税等相关指标,进行汇总分析,监测预警,及时反映工业经济的发展态势。
(二)提高企业服务力度。高度关注产值下滑企业,及时收集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建立问题台账,利用“万人助万企”活动实时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促进企业集中力量抓好生产,逐步缩小减停产面。
(三)不遗余力夯实投资统计数据。按照制度要求,“先入库,再有数”,要遵循“数出有据”原则。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要有详实的投资票据、工程施工量清单、财务会计账等佐证材料支撑。各相关单位要提前收集项目完成投资票据资料,在报告期如实填报统计数据,确保应统尽统,做实数据质量。
(四)强化监测预警,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社零总额及分行业监测体系,重点关注批发、零售等薄弱环节,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落实促消费政策,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