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朱集镇2025年“做强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朱集镇的主要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朱集镇在做强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并回答记者问题。
近年来,朱集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禀赋,精准发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确立了“1+2+N”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围绕烟叶这一传统产业,发展货架、仿真花2项支柱产业,培育畜牧、三粉、中草药、蔬菜等新兴农业产业,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技术服务等多种途径,持续壮大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因地制宜,做优特色产业
做强1个传统产业。坚持把烟叶作为传统特色产业,实行战区负责制,细化分解烟方预留任务,做实土地流转,成立烟叶产业协会,协调规模化种植。今年来,争取项目资金打灌溉井70眼,修建水泥道路5公里,修砂石路10公里,安装变压器5台,新建移动炕房25座、煤改电45座,修缮烟坑20个,有效解决烟农实际困难,提高植烟积极性。植烟面积达12000亩,签订合同195万斤,其中连片种植面积10000亩,零星种植面积2000亩,1000亩以上大方2个,700亩以上大方3个,500亩以上大方7个,连续3年植烟面积保持在万亩以上。当前,正值烟叶收购关键时期,为确保烟叶收购工作平稳、有序、高效进行,每天编排领导班子和机关同志3人驻站指导服务,对分拣定级、过磅入库、开票结算进行全程监督,切实保障烟农权益,确保超额完成收购任务。
发展2个支柱产业。做优货架产业。近年来,朱集镇立足货架资源优势,持续开展“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归”行动,引导货架企业集聚,围绕现有货架企业延链补链,内联外引、招大引强,引入配套企业,形成“链条企业+配套集群”格局,发展镇域内货架企业38家,从业人员1200余人,年产值约2.7亿元,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今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货架小镇”创建目标定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足“货架特色”文章,成立了规划建设、对外联络、企业服务、电商运营、综合协调五个工作专班,确定了实施“鸿雁回归”年招引镇域货架企业5家以上、成立镇货架产业协会、规划建设镇区2个货架产业园、打造货架展厅和电商基地、优化营商环境五项重点任务,构建“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加工工坊+农户”的产业生态,形成“镇有龙头、园(区)有规模厂、村有加工坊、户有加工点”的四级生产格局。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发展规模以上货架企业60家、加工工坊50余个,带动1000余户参与生产,实现40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培育出以货架生产为核心特色产业集群。做大仿真花产业。近年来,朱集镇深耕仿真花产业布局,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发展模式,先后招引南阳花之绽放塑料制品公司、南阳群芳工艺品公司等产业龙头,推动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把仿真花产业作为乡村振兴重点产业打造,年产销200余万枝,年销售收入8100余万元,带动附近群众就业200余人。同时,镇文明实践所搭建平台,创新领办“幸福仿真花 致富千百家”服务项目,开创“庭院经济”新路径,吸引宝妈、暂待业及大龄失业群体参与,组织志愿者集中到企业领取茎、叶、花瓣初加工品,通过微信群沟通联系,提供上门配送原材料和回收成品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利用闲暇时间实现增收,年带动100余人从事仿真花加工,人均月增收达1500元。
培育多个新兴产业。畜牧产业。引入牧原集团,在殷河村建设牧原四场,一期二期占地160亩,年出栏育肥猪10万头。引入正大集团,在李安村征地50亩建设正大“千头线”生产基地,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车间8个,年出栏2万头,存栏8000头。位于袁老庄村的社旗县伊品兔业专业合作社总投资3000万元,年存栏种兔25000只,年出栏商品肉兔100万只,年产值3000万元,吸收发展社员40家。三粉产业。朱集镇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本地资源,以“五星”支部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三粉”传统工艺,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了集红薯育苗、种植、加工及“三粉”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在纯原农业、臣业三粉引领带动下,发展三粉加工专业合作社17家,规模化红薯种植面积连续多年突破8000亩,年产红薯三粉制品3000余吨。中草药产业。借助南阳中医药振兴机遇,招引河南金方源药业公司和南阳市仁中和艾业有限公司落户,签订“订单式”回收协议,延伸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打造100余亩灵芝产业基地,发展夏枯草、益母草、血参、艾草连片种植1100亩。探索“烟药轮植” 发展新模式,带动群众零星种植丹参、柴胡、连翘等1500亩。蔬菜产业。按照“强基地、扩规模、壮龙头、突特色”发展思路,引入南阳市碧盛源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现代化梁庄蔬菜示范基地1000亩,依托先磊蔬菜基地、付海蔬菜基地,成立农民蔬菜合作社10家,同时探索出上半年植烟,下半年种菜的“烟-菜循环轮作模式”,发展露天蔬菜1500亩,大棚蔬菜550亩,烟地轮作蔬菜3600亩,日光温室10座,全钢架塑料大棚110座,年均种植蔬菜5650亩,产销约6100吨,年产值超6000万元。
筑牢底盘,产业支撑有力
发展农村电商。积极推进“数商兴农”战略,引导传统涉农企业“触网”营销,依托“货架小镇”电商直播基地、殷河村直播间将优质农特产品及特色风土人情直接推介给全国消费者,有效拓宽农产品销路。同时引导农户把优质特产上架“宛供优选”线上商城、“社旗通号惠帮扶”新消费平台、“832平台”进行销售,货架、三粉、小杂粮、黄金梨、冬桃、食用菌等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年产值超5000万元。
打造农特品牌。坚持以品牌化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打造朱集货架、袁老庄黄金梨、牛庄冬桃、“纯原情”等十余个特色农产品品牌。相奎农林技术服务站、鑫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朱集果园有限公司种植的黄金梨产品在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同时成功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依托社旗“三粉”文化底蕴,开发“纯原情”品牌系列产品近30余种,并获得“南阳老字号”称号。
培育产业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
“请进来”。积极聘请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社旗县雪绒花培训学校等各类农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指导,今年以来,全镇组织技能培训28个班次,受训人员1380人,惠及所有行政村。“走出去”。遴选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货架及仿真花企业负责人等分批次到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学习实训基地参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培训,累计培训高素质“领头雁”110人次。建立乡土人才库。开展乡土人才资源排查,通过摸底调研、村组举荐、个人自荐等方式,把在烟叶种植、货架生产、药材种植、食用菌种植、仿真花加工等方面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发挥好的“土专家”“田秀才”选进乡土人才队伍。按照种养殖能手分门别类,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及时更新完善、动态管理。扎实开展人才回创工作。以乡音乡愁为纽带,以优质服务吸引鼓励朱集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先后有30余人返乡创业,带动3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致富。
使命贵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在下一步工作中,朱集镇将深入贯彻学习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时刻牢记使命担当,履行岗位职责,围绕县定“两大目标、三大理念、四个重抓、七大行动”核心任务,以“拼实快新高”工作作风,持续做强做优特色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