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及依据
为促进我县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破解畜禽粪污消纳难、耕地质量提升慢等问题,加快推广 “种养循环、变废为宝” 的绿色农业模式,依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 2025 年度河南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农文〔2025〕201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畜禽养殖粪源分布、耕地类型、种植制度等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实施内容与重点任务
(一)实施区域与主体
经综合分析全县粪源、耕地及种植布局,确定在 12 个乡镇开展粪肥还田试点,总面积 15.1 万亩。由乡镇承担项目业主责任,通过公开遴选、资质审核,依法确定具备场地、设备及服务能力的粪肥收集处理还田服务组织作为实施主体,保障任务落地质量。同时设置长期定位试验及效果监测点(试点期间不得调整),针对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不同比例的田间试验,实时监测耕地质量、作物产量与品质变化,优化适配我县的技术模式。
(二)粪肥质量控制
粪肥还田需严格执行 “两步标准”:第一步,还田前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36195)完成腐熟堆沤,杜绝生粪直接还田;第二步,逐批抽样检测,确保砷、汞、铅等重金属及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等指标,符合《有机肥料》(NY525-2021)或《农用沼液》(GB/T40750-2021)标准,保障农田生态安全。
(三)项目日常管理
各相关乡镇要建立项目全过程台账,记录粪肥来源、处理流程、施用地块等信息,确保可追溯。因地制宜推广“粪肥+配方肥+机械深施”等轻简化技术,探索可复制的运行机制,形成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模式。
三、资金使用与管理
(一)资金来源
项目总资金960万元,其中2025年申请上级补助资金920万元,专项用于粪肥收集、运输、处理、还田等环节补贴;2024年结转资金40万元,用于粪肥质量监测、项目评估、技术培训及宣传等工作。田间试验监测、粪肥抽检和技术指导等专业服务由河南农业大学承担,相关费用从结转资金中列支。
(二)补助对象及标准
补助对象为提供粪肥收集、处理、运输、还田服务的市场主体(服务组织)。按 “不超过运营成本 30%” 原则实行亩均打包奖补:施用腐熟固态畜禽粪肥:每亩每季运营成本320元(含运输、处理及施用等费用),奖补不超过96元;施用腐熟液态沼肥:每亩每季运营成本245元(含电费、人工及设备使用等费用),奖补不超过73.5元。
(三)资金管理
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申请、审核、拨付流程,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接受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四、保障措施
成立专门的项目工作专班,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环保局、发改委及各试点乡镇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日常协调、督促进度和年度考核。组建由省、市、县农业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为项目提供全程技术支持。专家组将开展技术培训,编印简易操作手册和常见问题指南,并设立技术咨询热线,为服务组织和农户提供一对一指导。
五、政策核心价值
粪肥还田服务组织参与试点可获得每亩最高 96 元补贴,覆盖 30% 运营成本,减轻资金压力。同时该服务组织也可借此积累经验,可拓展周边县区农田服务市场,形成稳定经营业务;种植户可以使用腐熟粪肥来减少化肥支出,长期施用还可改善土壤质量,增强保水保肥能力,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县域通过粪肥就地还田,每年可消纳县域内部分畜禽粪污,解决露天堆放污染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推动 “种养循环” 模式落地,为我县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奠定基础,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六、名词解读
1.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指将养殖业产生的粪污经处理后作为种植业的肥料来源,实现营养物质在农业生产系统内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培肥地力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2.粪肥无害化处理:指通过高温发酵、腐熟等技术,杀死畜禽粪便中的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降解有害物质,达到国家有机肥施用标准的过程。
七、咨询渠道
联系单位:社旗县农业农村局
联系地址:社旗县红旗路中段
咨询邮箱:sqxm@163.com
联系电话:1308377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