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务动态
社旗县卫健委关于野生蘑菇谨慎食用的健康提示
来源:时间:2025-06-30浏览量:
分享:

为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公众对毒蘑菇的识别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中毒事件的发生,现将毒蘑菇鉴别相关知识科普如下:

   一、摒弃错误鉴别观念

民间流传的“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无毒”“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蒜、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生虫、生蛆的蘑菇无毒”等鉴别方法,均缺乏科学依据。例如,白毒伞外观朴素淡雅,颜色并不鲜艳,却是剧毒蘑菇;豹斑毒伞与可食用蘑菇生长环境相似,同样具有很强的毒性。

   二、科学鉴别毒蘑菇方法

1. 观察外观特征

菌盖和菌柄:毒蘑菇的菌盖往往形状怪异,表面粗糙,有瘤状、条纹或斑点等,颜色可能较为鲜艳,也可能暗淡。部分毒蘑菇的菌柄上会有菌环(像一圈环状结构)、菌托(菌柄基部的杯状结构),如致命鹅膏,其菌柄基部就有明显菌托 。

菌褶和孢子印:仔细观察蘑菇的菌褶颜色和形态。毒蘑菇的菌褶颜色通常较深,与菌盖颜色不同,且形态可能不规则。另外,将蘑菇菌盖扣在白纸上,获取孢子印,不同种类蘑菇孢子印颜色有别,毒蘑菇孢子印可能呈现黑色、绿色等特殊颜色。

2. 生长环境判断

虽然生长环境不能作为绝对的鉴别标准,但大多数毒蘑菇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的环境中,如山林腐叶堆、朽木上。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生长在清洁环境中的蘑菇就一定安全。

3. 闻气味

多数毒蘑菇会散发出特殊的气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异味,而可食用蘑菇通常气味清香自然,但通过气味鉴别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谨慎判断。

   三、误食毒蘑菇紧急处理

一旦发生误食毒蘑菇情况,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尽快让其饮用大量温淡盐水或稀肥皂水,然后用手指、汤勺等刺激其咽部催吐,以减少毒素吸收。

2. 及时就医:催吐后应迅速携带剩余蘑菇样本前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以便医生准确判断毒素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切勿自行使用不明方法解毒,以免延误病情。

   四、预防毒蘑菇中毒关键措施

1. 不随意采摘:广大群众切勿自行采摘野生蘑菇食用,由于毒蘑菇种类繁多,鉴别难度大,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人员也可能出现误判。

2. 不随意买卖:避免在路边摊贩处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人工种植的食用菌。

3. 加强宣传教育:各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毒蘑菇危害的认识和识别能力。


若不慎误食毒蘑菇,需分秒必争采取以下急救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毒素伤害:

一、立即催吐,减少毒素吸收

黄金时间:误食后2小时内(毒素未大量吸收时)效果最佳。

操作方法:

让患者饮用 500-1000毫升温盐水或清水(水温接近体温,避免刺激胃肠),至胃部充盈。

用手指、汤勺或筷子轻触患者舌根、咽后壁,诱导呕吐,重复至吐出物为澄清液体为止。

若患者已昏迷、抽搐或呕吐物带血,禁止催吐,以免窒息或加重损伤。

二、保留样本,为救治提供关键线索

务必收集剩余蘑菇、呕吐物或排泄物,用塑料袋密封(避免破坏形态),随患者一同送医。

毒蘑菇的外观特征是医生判断毒素类型(如鹅膏毒肽、毒蝇碱等)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治疗方案(如是否使用解毒剂)。

三、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最近的医院,告知医生“误食野生蘑菇”,强调催吐情况和样本留存。

优先选择有中毒救治经验的医院:若当地医院无相关解毒药物,需及时转诊,避免因等待耽误治疗。

警惕“假愈期”:部分毒蘑菇(如白毒伞)中毒后,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后症状缓解”的假象,但这是毒素正在攻击肝脏的信号,切勿误以为好转而放弃治疗!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希望广大群众高度重视毒蘑菇中毒问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共同营造安全的饮食环境。如对蘑菇的安全性存在疑问,可咨询当地农业、林业部门或专业机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件下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