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隐之
李隐之(1914年-1987年),字协民,社旗县李店镇杏庄村人。李隐之8岁入学,先后在唐河县源潭镇小学、南阳县南都小学念书,1927年考入宛南中学。不久,转入开封利民中学就读。因闹学潮,于1930年辍学返回故里。是年冬,考入北平宏达中学,1932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朝阳学院经济系。
1936年,李隐之于朝阳学院毕业后,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他怀着强烈的救国救民之心,毅然回到家乡,参加了“平津流亡同学会”;在唐河县源潭镇创办了“民众夜校”,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7年经郭以青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8月至1941年11月,李隐之以唐河县源潭中学校长的公开身份作掩护,先后任该校中共党支部书记、中共唐河县工委书记、南阳县委书记、方城县委书记等职。并和王晓舟同志一起,领导唐河、方城、泌阳3县交界处的农民武装暴动,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反动气焰,壮大了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当时王晓舟同志在长淮招募处不断搜集到国民党情报及军事通信器材,都由李隐之安全地转送目的地。
李隐之一生工作调动频繁,历任豫、皖、苏解放区抗大四分校助理员,皖中解放区财委调查研究科科长,巢县、合肥地区区委书记,华东国民党地区工作部南下干部支部书记,国家计委农林水利局处长,贵州省纪委副主任、顾问等职。每次调动,他从不计较条件优劣与个人得失,都乐意接受无条件服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虽被夺权关进了“牛棚”,仍坚持党的原则,不失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1983年退居二线,1987年在贵州病逝。
雒鸿襄
雒鸿襄(1920年-1992年),男,社旗县下洼乡人。幼时遇荒年,随附迁居确山。父亲以开药铺行医为生。1936年4月,中共鄂、豫边省委组织部部长王国华同志率游击队分队活动于确山一带,伤病员多赴雒记药铺就医,其父与王国华同志结为挚友。王常与其父畅谈国事,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时年纪尚小的雒鸿襄常在旁聆听,因而受到革命思想启蒙,遂有从事革命之愿,后随王国华同志一起参加革命活动。
由于雒鸿襄同志革命激情高昂,对敌人斗争表现顽强,1938年王国华同志把他介绍给彭雪枫将军。彭委其排长之职。当时彭雪枫将军领导的新四军四支部队活动于皖南地区。
1940年抗日战争异常激烈,日军利用津浦线大量增兵,对前线抗日军民威胁很大。7月,为炸毁鬼子军用列车,雒鸿襄同志率领全排战士于夜间隐蔽在铁路附近,并亲自带两名战士到铁路上埋地雷。撤离时,一战士不慎触雷引爆,雒鸿襄负了重伤,耳膜震破,眼球迸裂,气息奄奄。隐蔽的战士们迅速赶到现场将他救起。这时,日军闻声沿铁路蜂拥而来,我方寡不敌众,情势危急,遂将雒鸿襄藏于岩石丛中。
次日清晨,一农民发现将其背回家中调治。他神志清醒后,该农民即转告部队。彭雪枫将军闻他幸存,不胜欣慰,即派人将他接回。当时部队处于游击环境,安置伤员较为困难,意欲将雒鸿襄送往延安养伤。但皖南到延安要穿过敌战区,更兼山重水复,千里迢迢,护送伤员绝非易事。恰遇其父赶到,毅然表示不能拖累部队,坚决要接回原籍自己护理。支队人员深受感动,彭雪枫将军亲自委托联络站送30元路费和抚恤金,以示慰问。不久,雒鸿襄回到社旗老家。
1940年8月14日,彭雪枫将军写给I雒鸿襄一封亲笔信,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信中写道:“为了尽忠报国,为了保卫国土,你以中华健儿的姿态和胜利精神坚定的站在最前线。”对于他的伤势。彭雪枫将军十分关注,最后写着:“望你回家后常常来信给我们,告诉我们关于你的伤情,以释悬念。”彭雪枫将军对他的思念由此可见。
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已任河南省副省长的王国华同志在下洼街张贴告示寻找雒鸿襄,当人们在鸿襄手上书写王国华同志找他的字样时,他激动的热泪横流。家里很快与王国华同志通了信,在王国华的关心下他开始享受特等残废军人待遇。1961年秋,王国华派身边工作人员协同方城县民政局将其送往条件优裕的新乡荣校,安度晚年。1992年不幸病逝,享年83岁。
乔渺龙
乔渺龙(1919年-1999年),又名淦章。1919年11月10日出生于社旗县社旗镇石门街一经商之家。渺龙家贫,读完高小即辍学,在其兄开设的“德茂”店当学徒。此期间揭示了李子久(中共党员)、孟昭信等进步同学和革命人士,听他们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不断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又阅读了《新华日报》、《光明》、《救亡》、《新青年》、《向导》等许多进步报刊和革命书籍,逐步成为一思想进步青年。
1937年10月,乔渺龙毅然弃商随李子久到农村投身农运工作。先后到李店、青台向农民群众宣传抗日反霸等革命道理。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经南阳党组织介绍,到竹沟新四军留守处青训队学习。1939年6月分配到桐柏县县委工作。12月,经洛阳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豫东彭雪枫支队任政治部书记(文书)。
1940年至1942年任新四军四师供给部书记(文书)、锄奸干事、师部指导员。1943年至1946年在第七军分区任独立团三营教导员、通侦骑队指导员、轮训队支部书记。1946年6月到第三野战军二纵五师十四团任团直分总支书记、一营教导员。1948年1月在莱阳战役中,英勇负伤,伤愈后任后勤教导队政治教导员。10月,到后勤干部学校任政委。
1949年5月,渺龙奉命带500多人的小分队接管上海,他以干练的工作作风和刚毅果敢的组织才能,圆满完成接管任务,曾受到陈毅同志的多次表扬。9月,到总后勤部军校先后任训练部科长、副部长、南京军校训练部副部长、部长。
渺龙戎马半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过数十次战斗和靖江、淮阴、宿北、涟水、沙河、莱芜、诸城、南麻、临胊、孟良崮、高山、昌潍、莱阳等十多次重大战役。抗美援朝时,又参加了老土山和乔崖山战役,并多次立功受奖。
孟良崮战役中,渺龙带一营在三尖山狙击增援敌军。面对几倍于我的敌军,在强大的炮火下,渺龙镇定自若,巧妙地利用地形指挥战士一次次的进攻。战斗进行到艰苦阶段,渺龙身先士卒,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带队出击,在多处负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坚守阵地一天一夜,胜利完成狙击任务,为整个战役的胜利赢得了时间。一营荣立集体三等功。
1957年,渺龙带队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发明一马拉滑轮挂钩小翻斗车,既节省劳力,又提高功效,获通信机械学校发明奖,《解放军报》发了专题报道。“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受迫害。1974年恢复工作,1980年5月离休,定居南京。1999年4月去世。
崔清海
崔清海(1909年~),男,社旗县青台镇湾刘村人,兄弟4人,排行第二。他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就学于私塾,学业成绩优异,极受蒙师石廷柱(中共地下党员)赞赏,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农耕,15岁便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崔清海性格开朗,思想活跃,为人热情、直爽,深得乡邻敬重。1937年,中共南唐中心县委主要领导人石廷柱在青台镇以教书为名,从事革命活动,且中心县委的办公地就设在青台学校,崔清海受其影响和教育,觉悟迅速提高。他和他的同学刘孟周(中共地下党员)一起,组织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张贴抗日标语,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初,经刘孟周和张丙慈介绍加入共产党,不久被派往确山县竹沟参加青年训练班。
回乡后,他与刘孟周一起,在石廷柱的具体领导下,在青台附近积极发展组织,并在青台学校内开办农民夜校,组织30多名农村进步青年参加夜校学习。他向农民讲通俗的革命道理,说话简明、风趣,条理清楚,鼓动性强。在夜校学员中,发展崔清安、李俊贤、崔清林等十多名党员,1938年底受中共南唐中心县委的指示,作伪保长张恒山的争取工作,崔清海利用和张恒山的表亲关系,经常出入张恒山家,大胆对他宣传革命道理,千方百计地争取他为穷人办事,后发展张恒山入了党,并被组织送往确山竹沟学习。
1939年,抗日形势好转,国共谈判成功。崔清海受中共南唐县委指示,任县委联络员,并赴任千佛寺乡梁岗保任“保队副”,借以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他和乡长胡子和(地下党员)利用带领8个保的民工到青台,赊店镇挖交通沟、打寨墙的机会,培养发展了一批党员。
1940年国共合作破裂,许多共产党员被捕入狱,形势恶化。崔清海在青台街茶馆向区委传递情报时,不幸被国民党地方团队逮捕,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折磨得几乎丧命。后经党组织多方周旋,借助保队副的身份,才有幸获释。
1941年春,中共南唐方中心县委书记张竟博(静波)被捕入狱,崔清海送信给刘陶(地下党员),并协助上级党组织领导人姜宗仁营救张出狱。不久崔清海遵照青台区委指示,辞去梁岗保队副,回湾刘村和王金田、李俊贤一起组建新支部,开展活动。
1947年,崔清海多次往返龙泉寺、南阳转送情报吗,一次在给打入敌军王凌云部队任秘书的谢广三送情报时,他将情报藏在棉袄的套子里,机智地躲过了敌岗哨兵的多次盘查,步行100多里,闯过几道难关,几经周折,终于及时地把情报交给谢广三,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支持宛东战役,崔清海组织宣传发动群众,为解放大军筹措粮款、马匹、枪支、担架、柴草,千方百计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1949年全国解放后,崔清海先后被调到石门水库、黑屋湾水库、水利电力部丹江口工程局工作。1962年受人诬陷被错误清除回乡劳动,“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受到斗争批判;1981年被平反复职,安排在社旗县建委工作;1983年光荣离休。2000年后去世。
方晓
方晓(1918年~),社旗县人。原名张文光,1938年3月入党,曾在确山县竹沟新四军第八团队后方留守处教导大队、郑州第一战区、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1938年10月赴延安“抗大”学习。是年底,参加中央军委开办的参谋学习班,至1940年学习结束,历任晋西陈友支队参谋,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六团参谋,滨海军区怀念部侦察科副科长、科长,鲁南八师二十三团参谋长,三野二十二军六十六师一九八团团长,六十六师参谋长、副师长、代师长、炮兵副军长、舟嵊要塞炮兵司令、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工程兵司令部参谋长、副军级顾问等职。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济宁、平汉、济南、淮海等十多次重大战役及剿匪战斗。
张炳熹
张炳熹(1919~),男,汉族,社旗县青台镇人。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地质系,留校任助教。1946年赴美国哈弗大学矿物学系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在北京大学任教,后历任北京市地质局总工程师、地质部第二地矿司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公司和科学技术司总工程师、地矿部科技顾问委员会名誉委员主任、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研究地质基础理论与矿床学,为我国金属、矿产,特别是稀有金属、特种非金属矿产的普查勘探、地质研究和地质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负责地质矿产部多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业务指导和顾问工作及时提出有益的发展战略方面的建议。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曾任海底委员会中国代表团顾问和第三届海洋法会议代表团代表,帮助代表团了解有关的海底矿产及地质问题。1987年~1992年被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任命为技术专家小组成员,曾多次参加审查作为海底先驱投资者的矿区申请。1980年~1982年曾任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社会自然资源司司长。
侯志英
侯志英(1931年3月~),男,汉族,社旗县人,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前,由家乡小学考入省立四中、省立五中学习。1949年后,在华中运输公司、中南行政委员会粮食局工作。1954年后,经组织保送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学习,并留校工作,曾任校学生会主席、校长秘书。1959年,又经组织保送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攻读研究生。1962年后曾先后在河南大学政治系、校党委工作,任系副主任、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和校党委副书记。1983年后,在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曾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党建工委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省社科联主席等职。1998年后,又担任国史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省社科联首席顾问、省老年学会和省国史研究会会长等职。
王伯中
王伯中,(1937年7月~),教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原任河南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兼公共体育部主任。现任河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委、河南省体科学会科研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运动心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河南省高校任体育系主任17年,为该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培养出了大批体育合格人才。 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编著专业用书18部,其中《排球》一书经国家教委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成为在全国发行的体育专科教材,所著《论战胜自我》一书获省体育科技一等奖,《实用运动训练学》获省体委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在有关专业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进步差距与希望——对中国女排的建议》、《对排球竟赛规则的研究》、《浅谈排球运动中的打手出界技术》等论文30余篇。 先后主持编写河南省体育专科系列教材两套共30册,还主持了中南、西南体育系协作区试题库的研制工作。曾多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体育科技工作者、省体科学会先进工作者、体科学会工作积极分子、省科协学会工作先进个人 。 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奖、中南地区体育新苗奖学金特别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
曹有志
曹有志(1939年10月~ ) ,男,汉族,社旗县人,全国劳动模范。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出任核桃树、二户岗和刘岗三大队联合副大队长 ,1969年10月任刘岗大队党支部书记。 刘岗村的耕地属岗丘薄地,活土层只有4寸深,遍地砂礓 ,不耐旱不抗涝。 曹有志经过调查研究,在1973年~1974年间,采用深耕整理,足施磷肥,平整土地的方法,使刘岗贫瘠的土地成为耐早、耐涝的高产田 。小麦亩产由原来的160多斤提高到700斤。 经过3年多的奋战,曹有志带领刘岗人在1978年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宛东新农村初步形成。 1989年?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分别以?旱作农业夺高产?、?旱岗薄地夺丰收?为题对刘岗的岗丘治理进行专题报道。1989年10月1日,曹有志在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曾被选举为河南省第五、七、九属人大代表。1989 年3月被党组织破格提拔为中共丁庄乡党委副书记.。1999 年调社旗县人大工作,享受正乡级干部待遇,在刘岗村工作三十多年中,该村工作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影。
刘有才
刘有才,(1939年11月~),教授。1964 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1964 年至1976年在焦作市十一中任教;1977年至1978年,在开封师院信阳分院任教, 1978年任信阳师院政教系党总支书记;1983年10月,任信阳师院副院长;1987年4月,任信阳师院党委副书记; 1991年3月,任信阳师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数部。 特别是主持完成的河南省社科“八五”规划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干部选拔问题研究?,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在信阳师院任职期间,带领党政领导班子积极探索学院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突出师范性和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特色,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教学科研领域里的各项改革,使学院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渠道进一步拓宽,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层次都得到进一步提高。1998年,信阳师范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在河南省高校近年来的基础学科统考和各项评估中,信阳师院一直名列前茅。
李庚辰
李庚辰(1941年—)男,汉族,社旗县人,《解放军报》高级编辑、《长征论坛》主编,副军级、大校军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文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杂文协会常务副会长,我国著名杂文家、评论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195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8年参加工作,1962年应征入伍,服务于空降兵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秘书,因成绩突出多次立功受奖,1967年调至武汉军区空军宣传部任新闻干事,同年调空军报社任编辑,1977年调《解放军报》编辑部。他的杂文先后汇集为《探世集》、《直言集》、《做人与游戏》、《劝善惩恶集》、《喜忧集》、《笑的乱弹》、《爱国主义纵横谈》、《交友之道》、《杂文写作琐谈》、《李庚辰杂文选》、《当代杂文选粹—李庚辰之卷》、《前车鉴》、《合集》等十多部,其中《待人处事之道》获得1988年全国图书评奖“金钥匙”奖,《爱的关系学》获第二届全国图书评奖(社科)二等奖,《“酌情处理”种种》、《慈禧太后遇知音》分别获全国性评奖一、二等奖。他还主编有《党委学习中心组“三讲”教育读本》(600万字)、《党委学习中心组“三个代表”知识读本》(500万字)、《共和国元帅》(近1000万字)、《军官教育手册》(600万字)、《国史镜鉴》、《经世秘籍》等全国性典籍读物。
周同宾
周同宾(1941年—),男,汉族,社旗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阳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南阳市宛城区文联工作,任副主席,一级作家。1995年被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其作品《皇天后土——99个农民谈人生》获1998年全国首届鲁迅文学优秀奖。其散文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以短小的篇幅、清新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深情的关注反映农村的沧桑变革、农民的心里路程,充满清纯真挚的乡情、乡韵、乡思、乡愁。曾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乡间小路》、《葫芦引》、《情歌 挽歌》、《绿窗小品》、《唱给文学的恋歌》、《皇天后土——99个农民谈人生》、《周同宾散文选》(四卷)、《古典的原野》等,是河南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全国散文界也颇有影响。
赵钟恒
赵钟恒(1942年—),男,汉族,中共党员,社旗县人。1963年焦作工学院毕业,先后在中南煤炭工业管理局、安阳地区劳动局、河南省劳动人事厅、河南省劳动厅工作。1983年人河南省劳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5年人河南省劳动人事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1990年7月人河南省劳动厅党组副书记、厅长,主持全面工作;1991年任河南省劳动厅党组书记、厅长;2000年6月任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系河南省第五、六次党代会代表,河南省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从事人事劳动工作30多年,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30多篇,主持或参与出版理论著作5部,获省以上社科奖多次。
张文卿
张文卿(1942年10月—),男,汉族,中共党员,社旗县人。武警大校军衔、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副军级业务院长。1986年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分配到部队医院从事外科工作,历任军医、主治军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主任、医务处主任、业务副院长等职。曾两次出国执行援外任务,两次参加自卫还击战,抢救伤员。从事外科工作30多年,对腹部外科、泌尿外科、腹部战伤病人的治疗、抢救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学术交流、腹部战伤专题讨论会。1990年与他人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犬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治疗甲亢的实验研究),1992年获武警部队科技二等奖。
王金义
王金义(1943年9月—),社旗县人,中共党员,副教授职称,少将军衔。曾任济南军区联勤部副部长、济南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会副书记。1961年8月从南阳市工人技术师范学校参军入伍。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3年因军事训练及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就读于军卫生院训练队、军医训练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医疗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指挥系培训队、山东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历任战士、学员、助理军医、军后勤部卫生处助理员、副处长、处长、军后勤部副部长、集团军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济南军区军医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济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长、济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主编的《中老年保健》一书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
强自喜
强自喜(1944年7月——2013年2月),男,汉族,中共党员,社旗县人。1964年参加工作,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社旗县城关工商所市场管理员、县政协副主席等职。自参加工作后,40年如一日,处处为群众谋利益,首创“流动公平秤”,发明“便民服务车”,把市场管理寓于热忱服务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其感人事迹,多次在国家、省、市多家媒体报导,被群众誉为“走在太阳前面的人”、“活电台”、“活雷锋”、“市场包公”,先后获全国、省、市、县各种荣誉奖励70余次。1997年7月,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1997年8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王伯廷
王伯廷(1946年—— ),社旗县人。现任武警黄金支队指挥部副政委。1964年入伍,历任集团军师直工科宣传干事、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师高炮团宣传股长,北京军区正团职秘书,总政治部军事法院正团职干事,总政治部群工部副处长、处长,总政治部副部长,总政办公厅群工局局长。少将军衔
谷秀荣
谷秀荣,女,(1947年10月—— ),社旗县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香港科学院国际艺术学院顾问,河南省曲协理事,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河南省第三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河南省最受欢迎的“十佳戏曲演员”之一。两进中南海演出,受到李瑞环、田纪云、陈慕华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题词鼓励。曾率团赴台湾演出,受到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刊载上百篇文章赞誉。
杜金芬
杜金芬(1948年5月—— ),女,汉族,中共党员,社旗县人,担任该村第十村民小组妇女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分队名誉政治指导员,南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长期关心支持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1998年12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授予“子弟兵的好妈妈”称号,1999年4月,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12月,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称号;2000年3月,被南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南阳市第三届“十大女杰”称号。
郭庆之
郭庆之(1950年12月—— ),男,汉族,社旗县人。中共南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正市级干部。九届省政协委员。1968年10月参加工作。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大学文化程度。1968年10月——1974年7月,任社旗县城郊乡民办教师、教育局办事员(其间,1972年2月——1974年2月在内乡师范学校学习);1974年7月——1982年11月,任南阳地区教育局办事员;1982年11月——1987年11月,任南阳地区行署办公室秘书(其间,1978年9月——1986年7月在郑州大学干修班学习);1987年11月——1990年6月,任南阳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6月——1992年2月,任南阳行署办公室主任;1992年2月——1994年9月,任南阳市委副书记(正县);1994年9月——2001年9月,任南阳市卧龙区委书记(其间,1993年9月——1995年12月在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学习);2001年9月后,历任南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正市级领导干部。
查金路
查金路(1951年—— ),社旗县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组组长。1969年3月入伍,1970年1月入党,先后任排长、副连长、团作训股参谋,师司令部作战室参谋,军司令部作训处参谋,济南陆军学院战术教员、学术处副处长及处长,军事科学院战役战术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军事百科研究部主任、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副部长等职。少将军衔。
栗炳珍
栗炳珍(1952年2月—— ),女,社旗县人,1966年参加工作,198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县卫生局副局长。栗炳珍从普普通通的服务员坐起,在脚病治疗和脚病药物研制方面成就显著,1979年12月,国务院授予她“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79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政府顾问;1980年5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6年12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3年9月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在她的不懈努力下,1988年社旗县成立了当时全国唯一的脚病医院,她任院长。1992年9月被评为全国十佳服务员,1992年9月15日,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平凡的工作,崇高的事业。历任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八、九、十届省人大代表。
黄玮
黄玮(1952年~ ) ,社旗县人。1968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安康地区经协委副主任、计划统计局副局长,汉阴县委副书记、书记,安康地委副书记,安康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及主席等职 。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姫延芳
姫延芳( 1953年~ ) ,社旗县人。先后在北京涿州飞行大队、北京武警总队担任连长、
营长、团长、师长等职。曾任空军第六飞行学院地面训练科科长、副院长,武警部队司令部管理处副处长、管理局副局长及局长,武警部队后勤部副部长(副军级)等职。 200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10年1月任武警部队副参谋长。(正军级)
王恒勤
王恒勤(1955年~ ) ,社旗县人。研究生毕业,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 王恒勤先后在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监狱管理等部门担任秘书、副处长、处长、研究室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副局长、局长、副厅长、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曾出版《中国监狱劳教改革新论》、《构筑司法警官最高学府》和《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研究》3部个人专著,组织和主持编写《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司法行政工作研究》和当代中国司法警官院校教材20部。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领导科学》等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有多篇论文和著作获奖。现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熙
郭熙,(l956年9月~ ) ,社旗县人。l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学一美国霍普金新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咨询顾问、客座教授,苏丹喀土穆大学客座教授,汉语系主任。多年从事现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指导海内外研究生多名。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语言学。主要论著有《中国社会语言学》、《苏南地区河南方言岛群》(系列论文)、《汉语新语汇词典》(主编)、《同义成语词典》(合著)等。发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论文数十篇。先后主持并完成南京大学“育苗”基金项目“大陆与港台汉语比较研究”和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苏南地区河南方言岛群研究”。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l 997 年获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 。
雷红雨
雷红雨(1963年~ ) ,社旗县人。1983年人伍,1985年人党,博士。曾任国防科工委科技部一局三处参谋、处长,总装备部陆军装备科研订购部综合局副局长、局长。2008年8 月任总装备部陆军装备科研订够部副部长(副军级) 。
马大为
马大为(1963年9月~ ) ,汉族,中共党员,社旗县唐庄乡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1989年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4年在美国匹茲堡大学和 MayoCiinic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 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 已在国际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l00余篇 。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1997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的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的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施维亚青年药物化学家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杰出奖及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上海市优秀启明星等称号。
窦德献
窦德献(1961年9月~ ) ,男,汉族、社县人。1979年9月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学习,后.赴.日本国立岗山大学留学;l9S0年~ l990年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 l996年在亨利·福持医学中心任课题组领导。l997 年一l999年,在美国卫生部 NINSTPROKE研究中心任研究室主任。 2000年在美国 RBC生物工程公司任总工程师,2000年后任美国 BLoT_NG生物工程公司裁,兼任青岛湖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表t等职。曾发理和产业化 AFAI 等生物工程用具酶,促进了当.代生物工程的发展;发现人美大脑发育基因,开创 NEURoNA_TIN基因研究领域;发明新型i容性酶 NTPA药物;发明抗癌多肽体;发明神经細包再生技术;发明抗内皮细胞生长工程蛋白药物,先后成为世界人类基因组织成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观察员,获《人民日报》“21世纪创新人才”称号,入编《中国名人大典》当代卷。 代表作是1996 年6月3日发表的《BRAIN RESARCH》。
周春秀
周春秀(1978年11月~ )女,汉族,社旗县人,曽在社旗镇二小、镇二初中就读。 11岁时经学校推荐进入县体委体育队,1996年毕业于南阳体校,进入省体工队训练。 2001 年加 盟江苏田径俱乐部,并多次参加全国重大体育赛事。 同年进入江苏省队,由于成绩优异,崭露头角,入选国家队。 2002年后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马拉松大赛;2003年获厦门马拉松 赛冠军,北京马拉松赛亚军;2004 年获厦门马拉松赛冠军、北京马拉松赛亚军,半程马拉松世绵赛第l2名;2005年获田径世锦赛马拉松第5名,北京马拉松赛亚军;2006年获汉城马拉松赛冠军(2小时19分51秒) ,亚运会马拉松赛冠军。2007年获伦敦马拉松赛冠军(2小 时20分38秒) ,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亚军;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决赛中以2小时17分 07秒获得铜牌,这是中国田径在奥运会马拉松项目获得的第一块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