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旗县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3年2月28日在社旗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社旗县财政局局长 焦运付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社旗县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全县财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完成全年财政收支计划为目标,以支持“五区”建设为主线,认真落实“争先晋位、跨越发展”战略决策,深入开展“两转两树”活动,大力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监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情况
2012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0021万元,为年初预算27000万元的111.2%,同比增长27.2%,增收3021万元。
分级完成情况:县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222万元,乡镇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799万元,分别占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67.4%和32.6%。
分项完成情况:税收收入完成21336万元,同比增长33.1%,增收5309万元,其中:增值税25%部分完成1538万元,同比增长23.4%;营业税完成8278万元,同比增长26.4%;企业所得税完成1173万元,同比增长61.3%。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1%。非税收入完成8685万元,同比增长14.7%,增收1112万元。
2、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情况
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00196万元,为年初预算91175万元的219.6%,同比增长32.5%。超预算数实质上是预算调整数,预算调整数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我县自有财力自主安排的项目支出少,全县各职能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大,成效明显。预算调整主要包括年初未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及上级新增追加指标、争取的项目补助资金等。特别是教育、农林水、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上级新增追加补助及项目多,造成预算调整金额较大,其中:教育支出调增24972万元、农林水支出调增22975元、医疗卫生支出调增9085万元、住房保障支出调增9439万元、社会保障事务支出调增8825万元等,上述五类支出预算调整数共计75296万元,占预算调整总数的69.1%。
分级支出情况:县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88006万元,增长32.4%,占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93.9%;乡镇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2190万元,增长34.6%,占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1%。
主要支出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2382万元,同比增长27.9%;社会保障支出27313万元,同比增长21.5%;医疗卫生支出24567万元,同比增长41.4%;农林水事务支出33190万元,同比增长55.8%;教育支出47404万元,增长30.6%;科技支出2080万元,增长14.9%。
3、基金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全县基金预算计划收入为6152万元,实际完成47673万元,为预算数的774.9%,主要构成是土地出让收入42239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3128万元。全年基金预算支出61608万元(含上级补助12856万元),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6亿元(含上级补助),支持产业集聚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24亿元,征地补偿、拆迁补助支出1.03亿元,土地储备支出1600万元,其它支出1308万元。
4、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在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021万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对我县各项补助175511万元,全县收入总计205532万元,减去上解中央支出5326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0196万元后,实现了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目前正在汇编收支决算,待与市级结算后,再专题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2012年预算执行特点
一年来,面对全县财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财政部门根据县人大常委会有关决议和意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改善民生,统筹运作各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力度,预算执行呈现五个特点。
1、着力增强保障能力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征缴,全县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完成38918万元、30021万元,同比增长28.7%、27.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居全市第3位。
财政支出规模实现新突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32.5%,支出规模在全省120个县市区中居69位,同比上升18个位次,支出增幅居19位,同比上升55个位次。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11.2亿元,增长30.4%,再加上农村事务、交通运输和节能环保等支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民生支出合计15亿元,增长33.1%,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4.9%。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双争”工作成效明显。把项目带动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强政策研究,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和上级有关部门经常沟通,逐一突破,争取资金总量175511万元,比上年增加4.4亿元。
2、着力保障县重大决策落实
以“三县”建设为目标,以“五区”建设为载体,积极筹措资金,保障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落实,保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强化了基础设施支撑。“五区”建设财政投入达7200多万元,各项工程进展顺利,“新社旗”呼之欲出;筹措资金4472万元,支持S333线景观大道、兰南高速引线工程及唐河复航项目建设,加速了社旗与南阳组团发展,融入共进。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8家企业争取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320万元,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了竞争力。落实旗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资金80万元,进行技术改良,创优品牌。对2011年度成功创建国家、省级品牌和科技创新企业发放奖励资金16万元。三是加快了生态宜居新县城建设步伐。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为平台,筹措资金2.6亿元,用于县城市政道路、路灯、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4个广场游园,继续对山陕会馆周边景区进行仿古改造,继续加大赵河公园和新区建设投入力度,支持县城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美化环境,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四是促进了节能减排。投入资金1061万元,支持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投入资金490万元,支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升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
3、着力支持“三农”
一是提升农业生产能力。落实资金1737万元,实施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落实资金390万元,用于小麦“一喷三防”,落实小农水项目资金2400万元,夯实了农业增产增收基础;分别筹措资金470万元、600万元支持粮油倍增计划项目和现代农业项目,促进了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稳步增加和黄牛养殖业的发展壮大,我县现代农业项目绩效考评名列全省第一。二是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县通过“一卡通”方式兑现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资金11126.5万元;发放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资金1881.2万元;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136万元,新增机械385台;发放能繁母猪补贴资金384.6万元;发放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774.2万元。三是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筹措资金727万元支持实施54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措资金726万元,对12个村实施扶贫整村推进;投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项目资金160万元,培训劳动力2910人;投入307万元实施21个村1499户增收试点项目,实现5991人脱贫;筹措资金401.9万元,新增农村户用沼气800户;已拨付资金1962.5万元,开工改造农村危房2500户;筹措移民后期建设补助资金1284万元,确保了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础上,将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民生领域。一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全县教育支出4.7亿元,增长30.6%,支出规模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3.7%。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中小学生年均标准分别达到730元、530元,共计拨付公用经费5419.8万元;免除教科书费927万元;提高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标准,中小学生每天分别补助5元、4元,对11852名家庭困难学生共计补助557.2万元;4406名家庭困难的普通高中生得到资助,享受国家助学金330.4万元;积极推进校安工程建设,筹措资金800万元对校舍进行维修改造。二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县医疗卫生支出2.5亿元,增长41.4%。新农合参加人数达到63万,全年补助13万人次,累计补助12040万元;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成效明显,1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药品加成收入924万元,减轻了患者负担;筹措资金200万元,在对艾滋病人和结核病人进行免费治病的同时,还对因艾滋病致孤儿童进行了生活补助,使这一特殊群体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三是促进社会保障和就业。全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亿元,增长21.5%。按照年集中供养2480元、分散供养1500元的标准,拨付1560万元,使7898名五保老人“老有所养”;按照农村72元、城镇180元的月人均标准,拨付4513万元,使3.3万名城乡弱势群体有了生活保障;发放新农保资金7000万元,使9.3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累计拨付政府担保资金1350万元,拨付各类补贴资金544万元,使5600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四是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筹措资金1.07亿元,建设廉租房、公租房2670套;通过税费减负等政策措施,建设经济适用房256套,保障了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五是促进公共安全。全县财政公共安全支出6619万元,缓解了政法机关办案和装备经费不足,提升了公共安全感。六是增加津补贴投入。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津补贴年人均标准提高到12000元。
5、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规范了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采购完成1.4亿元,节约资金1690万元,资金节约率10.8%。二是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全县送审项目339个、金额7.5亿元,审定资金6.6亿元,核减率12.1%。三是积极推进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化解,争取资金量占全市化解债务资金量的1/6。四是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对清收的26辆公务车进行了集中公开拍卖,拍卖价款35.2万元,增值率达42%。五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坚持依法理财,按照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贯穿财政管理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要求,纠正和查处了一批管理不规范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乡镇财政履行资金监管职能的指导,促进了惠民政策落实。
财政运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在财政收支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保障水平和各方面事业发展对财政投入要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财政管理仍需加强,资金使用效益尚需提高。预算公开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将通过今后发展和工作改进逐步解决,也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初步安排
(一)财政收支形势
收入方面,经济运行面临较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我县收入主要支撑来源于房地产业,今年由于受国家调控政策和市场供求双重影响,与房地产相关联的税收收入风险增大,可控性大大降低,加上落实营业税改增值税结构性减税政策、规划配套费改为基金收入等因素影响,今年财政收入增幅难以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支出方面,继续落实公务员津补贴调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兑现,尤其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业水利等支出需求较大,增支项目多、数额大、刚性强,支出压力前所未有。加上上级对各地财力性转移支付相对固化,新增财力十分有限,而专项转移支付不仅有固定用途,而且不少专项资金还需要地方配套。因此,预算安排难度较大。
(二)预算编制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争先晋位、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五区”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依法组织收入,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支持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支计划
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33630万元,增长12%,增收3609万元。其中:税收收入24930万元,增长16.8%,增收3594万元;非税收入8700万元,基本与去年持平。
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23625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以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43392万元,占支出的35.1%;商品和服务支出及政策性列收列支13929万元,占支出的11.3%;专款和专项支出18669万元,占支出的15.1%;省提前下达有专项用途的转移支付资金支出47635万元,占支出的38.5%。支出重点优先保障人员工资福利增支、各项法定支出、强农惠民政策支出和重点项目支出;法定支出中教育支出安排28362万元、科技支出安排788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16616万元,法定支出增长比例均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其它项目只能大体维持上年水平,个别项目有所下降,支出安排很满,执行中将从紧把握。县直部门预算抓紧按程序编制完成后,专题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对于上级新增专项追加、补助支出,将按季度向县人大常委会作出报告。
三、2013年财政重点工作
为圆满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根据县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3年财政工作将把握好向上争取与向内挖潜并重、落实政策与服务民生并重、保障重点与体制创新并重,围绕三个课题(钱从哪里来、钱怎么花、风险如何控),把握六个财政的工作定位(打造透明财政、民生财政、廉洁财政、法治财政、可持续财政、服务型财政),提升三个载体(财政行为管理规范年、财源建设年、团队建设年),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一)深化“双争”牵引。一是下决心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资金及可能的政策帽子同时,重点放在争取财政项目上,认真研究上级政策,了解上级意图,根据政策走向,强化项目的筛选和申报。搞好产粮大县、畜牧大县、现代农业、政法基础设施债务化解重点县、农两税债务化解试点县和革命老区第二轮项目争取工作。二是深入研究十八大后新出台财政政策及影响,尤其是财政省直管县、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城市组团发展和营业税改增值税等政策,做好各项数据调整、对接工作,保证我县利益最大化。三是协助有关单位搞好项目库建设和项目储备,提高项目制作水平和命中率,做到随需随报,跟进掌握动态,提高争取成功率。
(二)积极培植财源。一是抓产业集聚,振兴骨干财源。积极运用税收、奖补、贴息、参股经营等财税杠杆,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壮大主导产业、提升新兴产业。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有限公司为平台,积极参与集聚区投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助推食品、机械制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投向中小企业;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对落户产业集聚区的企业,认真落实并规范各项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抓质量、调结构、增效益、树品牌。二是抓特色农业,培育速效财源。充分利用烟叶、三粉等优势农业资源,优化布局,技术扶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优势乡镇倾斜,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同时,积极支持农业先导区建设,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试验示范区。三是抓古城开发,涵养后续财源。依托文化名县,着力打造现代新城、商贸古城。通过古城保护开发,民俗项目包装,加快旅游业提质增效,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收支管理。一方面,严格落实目标任务,合理分解国税、地税、财政征管单位的收入目标任务,制定科学的考核、量化指标体系,落实考核奖惩;严格收入均衡管理,继续实行序时入库制度,实行按月分析、按季控制,防范收入风险。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招商引资企业纳税情况建立台账,享受优惠政策到期的,要予以清理,照章纳税;对新办企业的建设、投产、生产经营情况加强监控,建立新增税源项目数据库,编报新上项目纳税进度表,跟踪到每一个新上项目。加强非税收入征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加强票据管理,采取“以票控款、以票控管”,规范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等措施,保证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国有资产收益及时足额入库。另一方面,优化支出结构,推进财政资金整合,有保有压,集中财力办大事。突出保障好干部职工工资和津补贴支出、法定支出、重点支出。增强节支增收理念,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部门预算继续实行零基预算;贯彻《国务院机关事务条例》,按要求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稳妥推进“三公”费用公开和公务卡改革;继续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有序推进制度的设计与制度创新,从严控制会议、招待、差旅等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同时,及时跟进社会领域重点改革,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确保低成本改革成功。
(四)加大民生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民生财政”,各类民生支出不低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一是支持加强社会保障。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支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健全、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因艾滋病导致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生活补助标准。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城乡大病救助制度,增加新农合补助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二是支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再就业水平。三是加快经适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适当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四是加大强农惠农投入力度。建立扶贫与支农协调配合机制、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新机制,支持“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落实。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结构调整。通过“一卡通”系统,认真落实好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减少周转环节,方便群众。
(五)强化财政监管。一是强化财政绩效评价。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对群众关注度较高的特定大额资金使用、民生项目、企业发展等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有效应用评价结果,实现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有机结合。对绩效评价好的,在下一预算年度对同类项目优先或增加安排;对绩效评价差的,在下一预算年度对同类项目资金予以调减或取消,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探索建立财政投资评审社会化、多元化评审机制,科学设置评审流程,完善内控机制,实行财政投资项目预算评审和决算评审分离机制,相互制衡,并加大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力度,促进投资评审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三是严格财政监督。重点加强对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调拨、大宗物资采购和民生项目的监督,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骗取资金的行为,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合规、有效;严格支出绩效监督,加大对省市“十大实事”资金使用、社会保障对象补助、补贴发放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定期对财政资金拨付、使用跟踪问效,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到实处。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审计和舆论监督。推进财政政务公开,方便社会监督。
各位代表,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财政部门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按照本次会议对财政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自觉接受人民代表的监督和指导,认真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持续提升,能动有为,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打造新社旗、再铸新辉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